不知大伙发现没:
这几年里,新能源车是火得发烫,而油车呢,却越卖越冷。
譬如数据显示,光是今年上半年,比亚迪一家就卖了147万辆车,又一次刷新了我们的纪录!
而另一边,本田的日子就难过多了——
2024年全年销售量只有85.2万辆,跟2020年162.7万辆的巅峰时期相比,几乎是“腰斩”。
更扎心的是,这还没有到底。
2025年上半年,本田中国才卖出31.5万辆,同比又跌了24.2%。
说来也是让人唏嘘:
由于曾几何时,日系车在国内市场几乎就是“口碑”的代名词,而本田更是其中的王牌:
“开不坏的本田”、“1日本田,终生本田”的美誉广为流传。
可现在,本田如何就不可以了呢?
说到这这件事,多数人会感觉:这一定要“怪新能源车”,或者说“怪不平等的销售政策”。
不然,以本田为首的燃油车企,根本不会这么惨。
从时间线上来看,这个看法好像有道理:
由于2020年那会,新能源车的渗透率还只有5.8%——本田在中国的销售量还很好,一年还能卖出162.7万辆;
而到了2024年,新能源车的销售占比已高达40.9%…
电进油退之下,本田这种传统车企,自然就有点“跟不上步伐”了。
听起来好像合情合理,但问题是:这就是全部的真相吗?
仿佛并非。
毕竟,新能源赛道,并非哪个家“独享”的资源。
国商品牌能做混动、能上纯电,本田当然也可以;甚至从技术积累来看,本田还更有优势。
所以真要说,是“被新能源卷死的”或者“吃了政策的亏”。
这说法,多少有点甩锅的意思。
除此之外,本田并非唯一被卷入这场变革的“品牌”。
大众、丰田、宝马,也都身处同样的漩涡——但为什么偏偏是本田,掉得最狠呢?
这一定不是简单的“政策不公”能讲解的。问题可能还在本田自己身上。
而在我看来,真的是什么原因:
不在于“新能源有多强”,而是本田自己,被“日系Supply chain”和“内部决策机制”拖了后腿。
先说Supply chain的问题。
跟德系品牌“就地当地化”的方案不同,日系车企一直有个“传统艺能”——Supply chain极度封闭。
通俗点说,就是大到三电系统、小到一个弹簧垫圈,本田都习惯从日本当地企业采购,而不是优先考虑中国的当地零部件商。
这在过去销售量红火、毛利丰厚的时候,问题不大——反正高价低配,照样卖得好。
可一旦行业进入“价格战”模式,这套系统就吃不消了。
由于你的本钱压不下来,其他人卖12万的配置,你14万都卷不过——自然也就卖不动了。
这可不是我瞎说,由于就有业内人表示:
本田零配件公司,不少都是贸易公司,弹簧都要进口,收益全都输送回日本了!
更糟糕的是,本田内部决策也一贯偏慢,特别在电动化步伐上。
说白了,就是不少事情中国人没法拍板,中国团队没办法决策,需要通过日本的讨论和审批。
但问题是:这一级一级的步骤走下来,可能其他人的新车已经上市,而你还停留在 ppt 阶段。
就这样的情况,如何可能打得过其他竞品呢?
当然,并非说,本田就彻底没机会了。
这么讲,一定还为时过早。
毕竟,强大如诺基亚,更不是一夜之间就消失的;
更何况,本田在全球还有庞大的用户基础、稳定的品牌认知、技术储备,与不容忽略的产业话语权。
但问题在于——机会不是天赐的,而是你要能抓得住。
目前的市场,已经不再是“靠情怀吃老本”的年代了。
自动化、电动化、本钱控制、用户思维……这类才是决定一款车能否卖得动的重点。
你可以看目前的大环境:
无论是比亚迪这种“技术-性价比”双手抓的新权势,
还是宝马、奔驰如此主动在中国加快当地化、强化研发与市场联动的老手,
它们的每一步,都不是守成,而是进攻。
但本田在干什么?
一个e:NS平台“吭哧吭哧”搞了几年,结果拿出来的车既没价格优势,也没自动化能力;
很不容易有个极湃,结果又是定价虚高、步伐偏慢,用户感知度几乎为零。
你可以说它“稳”,但市场不会等你稳。
说白了,就算你实力再强,目前只须慢一步,结局就会是——“长江后浪推前浪,前浪死在沙滩上”了。
说了这么多,倒不是要去“不承认本田的过去”。
它曾是无数人买车时的“第一志愿”,是父辈口中的“省油利器”,是青年梦里的“信仰车型”。
但年代就是如此,它不会等人。
当用户的关注点,从“耐不耐用”变成“智不智能”,从“值不值钱”变成“爽不爽开”;
那些过去的优势,渐渐就变成了一种“错位的执念”——守得住老用户,却吸引不了新一代。
而一旦品牌跟用户之间的“共鸣”断了,再强的技术底子、再多的口碑积累,都会慢慢失去意义,不是吗?